当前位置:   主页 > >

新舟镇新机电行星式BH150A-L2-50-B1-D1-S9拐角行星变速机

文章来源:ymcdkj 发布时间:2024-05-04 17:00:31

1-D1-S9拐角行星变速机
它是用一个顶角12的金刚石圆锥体或直径为1.53.18mm的钢球,在一定载荷下压入被测材料表面,由压痕的深度求出材料的硬度。根据试验材料硬度的不同,分三种不同的标度来表示:HRA:是采用6kg载荷和钻石锥压入器求得的硬度,用于硬度极高的材料(如硬质合金等)。HRB:是采用1kg载荷和直径1.58mm淬硬的钢球,求得的硬度,用于硬度较低的材料(如退火钢、铸铁等)。HRC:是采用15kg载荷和钻石锥压入器求得的硬度,用于硬度很高的材料(如淬火钢等)。维氏硬度(HV)以12kg以内的载荷和顶角为136的金刚石方形锥压入器压入材料表面,用材料压痕凹坑的表面积除以载荷值,即为维氏硬度值(HV)。从上面介绍可知,维氏硬度是表面硬度的其中一种。它和其它硬度单位之间有换算关系。硬度指的就是表面硬度,材料内部是没有硬度要求的。只有机械性能要求(抗拉强度,屈服强度和冲击韧性)。GB/T398.1-2中怎么没有表面硬度呢?5.6不是说明表面硬度了吗?---表面硬度不应比芯部硬度高出3个维氏硬度(约3个HRC)。.9级的表面硬度不应大于39HV.3。至于没有表面硬度要求的那是 .8,因为没有热,所以没有要求,因为他表面的硬度主要是冷镦或烘打车削后的应力所产生的硬度。在检测螺栓硬度时,没有热的螺栓,只需要表面硬度在合格范围内就行了。如果是热螺栓就要在未部切一个直径的面上大硬度,硬度测试在面上的1/2R处,硬度符合标准。它有一个表面一个芯部,表面是指在去除表面浮锈等之后用用维氏或表面洛氏打硬度,芯部要在去除部部1/2直径长部后在表面与芯部1/2的地方打硬度,两个硬度之差不能超过3个HV,表面高出3HV说明表面渗碳了,是不允许的,如果表面低了3HV以上说明表面脱碳了,也是不允许的。
新舟镇新机电:行星式BH150A-L2-50-B1-D1-S9拐角行星变速机


四、曲面齿轮
曲面齿轮是锥齿轮的一种情况,特别之处就是两轮轴线垂直但不相交,有一定的偏移位置。


新舟镇新机电:行星式BH150A-L2-50-B1-D1-S9拐角行星变速机

2.蜗轮磨损。蜗轮一般采用锡青铜,配对的蜗杆材料用45钢淬硬至HR555,或40Cr淬硬HRC5055后经蜗杆磨床磨削至粗糙度Ra0.8μm。减速机正常运行时磨损很慢,某些减速机可以使用10年以上。如果磨损速度较快,就要考虑选型是否正确,是否超负荷运行,以及蜗轮蜗杆的材质、装配质量或使用环境等原因。
3.传动小斜齿轮磨损。一般发生在立式的减速机上,主要与润滑油的添加量和油品种有关。立式时,很容易造成润滑油量不足,减速机停止运转时,电机和减速机间传动齿轮油流失,齿轮得不到应有的润滑保护。减速机启动时,齿轮由于得不到有效润滑导致机械磨损甚至损坏。



减速机断轴的原因及注意事项
当驱动电机和减速机间装配同心度保证得较好时,驱动电机输出轴所承受的仅仅是转动力(扭矩),运转时也会很平顺,没有脉动感。而在不同心时,驱动电机输出轴还要承受来自于减速机输入端的径向力(弯矩)。这个径向力的作用将会使驱动电机输出轴被迫弯曲,而且弯曲的方向会随着输出轴转动不断变化。如果同心度的误差较大时,该径向力使电机输出轴局部温度升高,其金属结构不断被破坏, 终将导致驱动电机输出轴因局部疲劳而折断。两者同心度的误差越大时,驱动电机输出轴折断的时间越短。在驱动电机输出轴折断的同时,减速机输入端同样也会承受来自于驱动电机输出轴方面的径向力,如果这个径向力超出减速机输入端所能承受的径向负荷的话,其结果也将导致减速机输入端产生变形甚至断裂或输入端支撑轴承损坏。
因此,在装配时保证同心度至关重要!从装配工艺上分析,如果驱动电机轴和减速机输入端同心,那么驱动电机轴面和减速机输入端孔面间就会很吻合,它们的接触面紧紧相贴,没有径向力和变形空间。而装配时如果不同心,那么接触面之间就会不吻合或有间隙,就有径向力并给变形了空间。
同样,减速机的输出轴也有折断或弯曲现象发生,其原因与驱动电机的断轴原因相同。但减速机的出力是驱动电机出力和减速比之积,相对于电机来讲出力更大,故减速机输出轴更易被折断。因此,用户在使用减速机时,对其输出端装配时同心度的保证更应十分注意!


+
-50
MF90 -70
MF12 5-114.3
80
MF180 0

对于屏蔽线来说,大部分波音飞机在导线的序列号后面加上一个字母Z,也有的用其他方法表示,具体请参考有关机型的线路图册前面的介绍部分。导线的分类导线的分类,是根据每一根导线的干扰特性对其进行分类组合。考虑到现代化的飞机上导线密度大,应在有效地控制干扰耦合的条件下,导线的类别应 少。导线按其结构、性能和用途可以分为六类:Ⅰ类(一次电源线)、Ⅱ类(二次电源线)、Ⅲ类(控制线)、Ⅳ类(低电平敏感线)、Ⅴ类(隔离线)及Ⅵ(系统布线)。